时间:2022-09-18 06:33:06 | 浏览:466
“共产党光辉照边疆,山笑水笑人欢乐。社会主义好哎,架起幸福桥。哎……道路越走越宽阔,越宽阔……”聊起司莫拉佤族村近些年的变化,村民们有说不完的话,如何表达?三家村党总支书记赵家清说:“这歌词就是最好的诠释。”
司莫拉佤族村位于云南省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佤语为“幸福的地方”,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原生态佤族聚居村落。虽然名叫“幸福的地方”,但前些年这儿的村民并不幸福,“看寨不是寨,茅草垒成堆;夏恐屋漏雨,冬怕寒风吹”是昔日的真实写照。
近些年,司莫拉乘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春风,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在实现整村脱贫的基础上,村容村貌、群众精神面貌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真正成为了一个幸福的地方。
干净整洁的入村道路(腾冲市委宣传部 供图)
愁脸变笑脸,贫困发生率从21%下降至0.45%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农村,农民基本靠种地吃饭。但在司莫拉佤族村,人均水田占有量仅有1.3亩。不仅量少,而且分布零碎,耕种起来十分不便。
“土地零碎、人均耕地面积少;缺技术,产业发展上不去,是导致司莫拉贫穷的主要原因之一。”赵家清说,贫穷,曾一度让村民们愁容满面。
李发顺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家里穷,初中毕业就辍学外出打工。由于没有专业技能,只能做些粗活,泥水匠、洗矿工……啥都干过,但最终还是没能摆脱“贫穷”的束缚,日子并不好过。
天有不测风云,2010年春节前,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导致李发顺严重颅内损伤,在医院里躺了两三个月,不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了4万元的外债,这让原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
李发顺和妻子杨彩芹展示制作的手工产品。(人民网 薛丹 摄)
出院后,李发顺的四肢只有右胳膊能动。“当时医生说他可能一辈子都站不起来了。”李发顺的妻子杨彩芹说,为防止肌肉萎缩,她每天都会用绳子绑着李发顺,一步一挪地帮他练习走路。
“坚持了3年多后,他终于丢掉了拐杖,但依然不能干活。”杨彩芹说,为了养家糊口,她只能四处打工,洗碗、当服务员、进工厂……只要是不违法能赚钱的事儿,她都干。
“最难的时候,每个月领了2000块的工资,只敢给自己留50块的生活费,其余全部寄回家。”杨彩芹一边说,眼泪一边在眼眶里打转。
回忆起前几年的生活,一向刚强的李发顺也没有忍住眼泪。“家里两个老人、两个孩子,全都眼巴巴地盼着妻子,我又挣不了什么钱,感觉自己活着都是家里的负担。”李发顺低着头说。
2014年,脱贫攻坚的春风吹到了司莫拉,李发顺家被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得到政府的一些帮扶后,情况才慢慢好转。
李发顺也没有颓废沉沦,一直在找“活路”。“卖水果、理发、竹编、配钥匙、修鞋子、生猪养殖......能干的他全都干了。”杨彩芹说。
提及养猪,李发顺满脸自豪。这些年,他靠着生猪养殖和妻子的一些务工收入,慢慢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2017年,李发顺主动要求脱贫出列。
李发顺家屋檐下挂满了金黄的玉米(人民网 虎遵会 摄)
如今,通过政府的帮扶和自己的努力,李发顺一家建起了两层的小楼,金黄的玉米挂满了整个屋檐,一家人其乐融融。“要不是政府的帮扶,真不敢想还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李发顺笑着说。
赵家清介绍,虽然李发顺的遭遇只是个例,但他家的脱贫故事,是整个司莫拉乃至三家村的缩影。“近年来,我们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等,实现了整村脱贫。”赵家清说,全村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1%下降至2019年的0.45%;司莫拉佤族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0年前的4205元增长到2019年的11670元,翻了近3倍。
旧貌变新颜,穷山村变国家3A级景区
如今,走进司莫拉佤族村,只见幢幢黄墙黑瓦的农家屋舍错落有致,条条宽阔整洁的道路通村入户。路两旁,绿树成荫,各类路牌标识井然有序,游人三五成群纷至沓来,在村里闲适地走着,享受着惬意的乡村生活。
整治前村内泥泞的道路(腾冲市委宣传部 供图)
“这条进村路,前些年可是正儿八经的‘泥水路’。”赵家清笑着说,那时候,只要一下雨,连摩托车都进不了村。
看着脚下的块石路,赵家清难掩内心的激动:“党的政策好啊,现在块石路通到了家门口,即使下大雨,脚上也不会沾泥。”
共产党光辉照边疆。近些年,司莫拉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工作,先后实施了“草改瓦”“农危改”“扶贫安居”,以及村庄环境整治、村内道路硬化、人畜饮水等工程,曾经穷乡僻壤的小山村,破茧成蝶。
“以前住的是‘杈杈茅屋’,一到了雨季,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屋里阴暗潮湿,条件十分恶劣。”李发顺说,现在,家家户户建起了新房,小庭院搞得漂漂亮亮的,住着舒服。
环境变好了,如何走持续发展道路,成了大伙儿最关心的问题。“结合民族特色优势,我们把目光瞄准了乡村旅游。”赵家清说,村里整合了“民族团结示范村”等项目资金,建起了民族文化活动广场、农耕文化观景台、寨中休息厅等,打造出了融地方民族特色、自然景观、秘境探险为一体的“司莫拉”佤族风情园,每天都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玩。
来司莫拉旅游的游客。(人民网 虎遵会 摄)
游客多了,村民们也得到了实惠,村里的小卖铺、农家乐也逐渐多了起来。眼下,赵家清和李发顺一家正在计划,准备以合作社的形式开发大米粑粑,将其发展成为旅游产品,包装好再销售给游客,以此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
从“泥水路”到“块石路”、从“杈杈茅屋”到“小庭院”、从“贫穷小山村”到国家AAA级景区……近些年,司莫拉佤族村的变化不断地诠释着当地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同时为乡村振兴作出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目前,一个名为‘云上司莫拉’的农旅融合特色小镇正在规划。”赵家清透露,计划将司莫拉打造成一个集乡村生态农业观光体验、民族风情体验、干部教育培训等为一体的4A级国家知名旅游景区和乡村振兴示范区。
如今的司莫拉佤族村,已不再是昔日那个“看寨不是寨,茅草垒成堆;夏恐屋漏雨,冬怕寒风吹”的穷乡僻壤的小村庄,而是变成了一个留得住传统、记得住乡愁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环顾司莫拉佤族村,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坚信不久的将来,幸福的司莫拉一定会更加幸福!
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大理,位于我国云南省的中西部,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云南省最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而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游玩。说到大理,相信大家都会马上想到举世闻名的“大理古城”。可实际上,
新京报快讯 据“清风云南”消息,云南省纪委省监委对省统计局移送的曲靖市沾益区统计违纪违法相关问题线索,进行了认真调查核实。经查,曲靖市沾益区规模以上工业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严重失实,被抽查的2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和15个项目固定资产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沾益区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李春摄“十三五”时期,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三农”工作置于重中之重,以人为本抓民生,多措并举抓稳定,有力促进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在网上,只要提到四川攀枝花和云南水富市,总会有许多网友认为,这是四川和云南互换的结果。简而言之就是:四川将原宜宾部分地盘划给了云南,成立了水富县,而云南则将部分区域划给了四川,才有了后来的攀枝花。这种说法到底准确吗?笔者从攀枝花和宜宾两地的
腾冲,一座祖国西南边陲的小城,身处横断山脉最西部高黎贡山腹地,地貌奇特、文化多元、历史厚重,充满了梦幻和传奇色彩。亲近腾冲,不光是走遍多姿的山河,更要走向乡村。走进腾冲乡野,漫步于铺满石板的小路,穿过摇晃的竹桥,方才能感知到最动人的腾冲。在
腾冲是亚洲火山较集中的地区,境内有多座火山。腾冲地热资源丰富,温泉、泉眼众多。腾冲城不大,但历史悠久,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和很多人文景观建筑。火山公园、热海、国殇墓园、侨乡都是不容错过的景点,如果秋天来腾冲,银杏村是一定要去的,那里绝对会令你
云南澄江探索生态烟叶发展新格局 今年澄江市克服前期降水偏少等不利因素,种植烤烟5.5万亩,目前正全力抓好中耕管理。云南澄江探索生态烟叶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受宏观经济下行、消费增速回落、产业结构调整、自然灾害频发等外部不利因素影响,澄江市稳步
据云南玉溪网消息,9月9日,玉溪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玉溪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任免名单》。其中,根据玉溪市人民政府市长江华的提名:决定任命陈建军为玉溪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当选副市长后,陈建军即以新身份出席了9月
(侨乡看两会)“边境线上的侨乡”云南保山:建设边境小康村 共享发展机遇中新社昆明3月9日电 题:“边境线上的侨乡”云南保山:建设边境小康村 共享发展机遇作者 陈静 金娟2022年全国两会正在召开,如何推进侨乡发展,是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原创稿人民网昌宁6月23日电 (符皓)6月23日,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举行“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新闻发布会。从会上获悉,昌宁县确定了“十四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10%以上,到2025年经济总量突破260亿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