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8 04:17:33 | 浏览:380
施甸历史悠久,拥有灿烂的文化和精神传承。布朗文化、契丹后裔文化、邓子龙靖边文化、滇西抗战文化、杨善洲精神红色文化、原乡文化、温泉文化等,灿若星辰,明如皓月,照亮着施甸岁月的天空,是施甸的厚重根基和精神内涵。
布朗文化
灿若星辰,明如皓月,施甸灿烂的文化和精神传承照亮着施甸岁月的星空,是施甸的厚重根基和精神内涵。
施甸
布朗族是施甸最古老的土著民族,同时也是云南省的世居民族,主要聚居于木老元、摆榔、姚关、酒房等乡镇。2002年被国务院确认为全国22个特少民族之一。布朗族有语音无文字。至今仍保留着最具鲜明特征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等风俗习性。在施甸县约生活着近六千人,因此施甸也被誉为“金布朗之乡”。
契丹后裔文化
契丹人自元代落籍施甸,历经700多年的生息繁衍,现有契丹后裔9万人聚居于施甸。至今仍保留着长官司、长官司族谱、阿苏鲁墓、契丹小字、耶律宗祠、姚关大乌邑蒋氏祖祠、由旺土主庙等众多具有契丹文化的遗迹,是全国唯一留存有契丹遗址的地方,对考察契丹人的兴衰沉浮,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邓子龙靖边文化
明代将领邓子龙在云南边境指挥了多次靖边战斗,痛击入侵的木邦部落,使侵略者不敢越边境一步,为巩固边疆、建设国防作出重要贡献。姚关靖边遗迹群是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至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间,邓子龙将军在滇西靖边平叛卫国战争中留下的一组重要遗迹。清平洞、大关、小关、芭蕉关等遗迹还存有邓子龙靖边平叛的文化历史痕迹。
滇西抗战文化
施甸县是滇西抗战的大后方,远征军于1942年至1944年在施甸驻军三年,依托境内125公里江防线,御日寇铁蹄于怒江之西而不能东进,并从施甸反攻龙陵、腾冲。怒江沿岸,留存着许多抗战碉堡和遗迹群;万兴、甸阳、仁和、由旺、太平等地还存有众多的滇西抗战文化痕迹,向人民讲述着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
杨善洲精神红色文化
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岗位退下来后,主动放弃到省城安度晚年的优越条件,义无反顾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创办大亮山林场。一干就是22年,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价值3亿元,且将林场管理权无偿捐赠给国家。杨善洲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号召全国共产党员学习杨善洲精神。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被评为全国3A景区。
温泉文化
施甸县沿江河谷一带都分布有石瓢、七星河、打黑、葫芦口等33个自然温泉,是滇西主要的温泉旅游景区之一。特别是石瓢温泉已在全省久负盛名。施甸温泉水质好,还可直接饮用,富含锶、硒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元素,硒含量达0.042mg/l。施甸依托丰富的温泉资源,打造温泉旅游、温泉养生文化相融合的“秘汤胜地”。
原乡文化
施甸坝子,阡陌纵横,镶嵌在田园中的村庄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风俗习惯。施甸银川花灯、太平龙狮、滇剧坐唱等原乡文化多姿多彩。
文图:郭金灿
近日,经省自然资源厅推荐,由保山市施甸县人民政府和云南省地质调查局联合申报,施甸县何元乡顺利通过中国地质学会评审,获批全国第二批挂牌筹建地质文化乡。这是我省首个全国地质文化乡,其成功申报对示范引领全省推进地质文化乡(镇)建设工作意义重大。海
剑门蜀道·女皇故里这里是广元它历史悠久,风光无限它生动鲜活,滋味丰富值得你慢下来,走进去仔细感受它的风采今天4条广元研学亲子游线路上线啦快来广元,用研学的方式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展现美吧漫步千年蜀道亲子游剑门关-昭化古城-曾家山这条研学线
历史文化名城对一座城市来说是一张含金量很高的名片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对提升城市形象、延续城市文脉积淀城市文化内涵都具有重要意义...近日《巴中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5-2030)》省政府正式批复通过啦!恩阳区将大范围进行打造!规划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