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8 04:11:06 | 浏览:3278
施甸县位于云南西部,保山市南部,东与昌宁县为邻,西与龙陵县隔江相望,南至勐波罗河与临沧市永德县相连,北与隆阳区毗连。全县13个乡(镇)138个村(居)委会,总人口3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2万人,彝、傣、回、布朗等少数民族2.97万人。国土面积2009平方公里,全县95.5%的面积、74.5%的耕地、70%的人口均分布于山区,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情主要特点:一是文化源远流长。地域文化丰厚,集契丹文化、抗战文化、靖边文化、温泉文化等于一体,民族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和节日活动多姿多彩。二是气候舒适宜人。县内最高海拔2895米,最低海拔560米,年均降雨量945毫米,森林覆盖率50%,县内气候兼具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优点,立体气候突出,气候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17.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舒适宜人。适种作物类型多,农产品质量较好,是优质水稻、烤烟、甘蔗、茶叶、蚕桑和蔬菜(食用菌)等的生产基地。三是温泉资源丰富。境内温泉资源丰富(河谷温泉21眼,沙滩温泉2眼、洞穴温泉4眼),属于少见的可饮用的碳酸型富硒富镭富锶温泉,尤其石瓢、娲女温泉具有较高的医疗养生奇效。四是区位优势逐步显现。距昆明571公里,距南伞口岸225公里,距瑞丽姐告口岸293公里;距离保山、芒市、腾冲三个机场车程均在1小时内;保龙高速公路、大瑞铁路穿境而过,保山至施甸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施甸至勐简高速公路年内开工,连接内外的交通条件逐步改善。
景点1:善洲林场
善洲林场原名大亮山林场,位于云南省施甸县姚关镇、酒房乡、旧城乡交界处,距县城44公里,1988年3月由杨善洲老书记牵头创办成立。林场东与新寨接壤,南里与大烂地毗邻,西接两扇门,北靠大草坝,林场管护面积为7.2万亩,人工林5.6万亩,基本上为华山松,总产值已超过3亿元。主要植物有华山松、栎类、桤木、木荷、大树杜鹃、木莲、西南桦、核桃、云南樱花、杨梅、五角枫、香樟、鸡嗉子、滇润楠、南烛、桫椤、铁线蕨、贯众、 肾蕨、虎头兰、春兰、等,主要野生动物有麂子、野猪、刺猬、穿山甲、白鹇等。林场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7%,成为周边地区重要的水源地。
2013年11月,经省编委批准正式挂牌成立了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管理委员会。教育基地现建成区主要包括善洲墓园、善洲事迹陈列室、陈列室附属工程、教学生活区、进场公路等。基地以党性教育为核心,设置有现场教学、专题教学、音像教学、体验教学、互动教学、拓展教学等模块,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基地功能设施完备、特色鲜明,逐步形成了以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为核心,延伸辐射至五县区,包括隆阳区北汉庄、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艾思奇故居、龙陵松山抗战遗址、昌宁茶产业发展示范基地、施甸姚关清平洞、善洲小学、善洲故居、雷打树村“三同”教育实践基地等在内的教学环线。
景点2:滇西抗战遗址群
1942年5月到1945年1月,10多万远征军相继驻防施甸,其间,因战情战况,各军队驻地都会适时适需变动,除了军民合作站,基本上施甸全县范围内都有驻军办公机构、联络处和野战医院等。
施甸人民为滇西抗战的胜利尽了大后方应尽的职责。诚如陈毅元帅总结淮海战役的支前工作时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独轮小车推出来的”。滇西抗战的胜利,也是施甸民众用双肩挑出来的。从1942年5月5日施甸境内打响滇西抗战第一枪到1945年1月滇西抗战胜利时,施甸2009平方公里的土地,9.4万民众,为10余万驻军和战争反攻组织民夫158万人次,调用骡马、驮牛52.8万匹(头),征集粮食1400多万公斤,肉14万公斤,投工50万个,修滇缅公路过境段65公里,因战争直接或间接地造成死忙、失踪1万多人,战争结束时,施甸人口锐减至8.1万人。八年的抗日战争是一场军民同仇敌忾的持久战,铭记为滇西抗战流血流汗,作出过巨大牺牲的先辈们是每一位滇西儿女和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坚守与责任!施甸境内98km江防线上,沿江渡口、要道及占地险要位置,明碉暗堡林立;堑壕、交通壕纵横于阵地。2012年1月7日云南省人民政府4号文公布为第七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施甸共有17处,主要分布在太平、何元、酒房、姚关四个乡镇。【分别是:大山头炮兵阵地、孩婆山战场遗址、老渡口作战遗址、小团山盟军高炮阵地、望江台碉堡、小金岗元碉堡、小乌木碉堡、中国远征军261团阵亡病故将士公墓、三个山碉堡、大蜂子窝碉堡、鱼塘山碉堡、二台坡碉堡、大红梁子碉堡、老兵洞碉堡、鸡肠子碉堡群、岩子头碉堡、杨家山碉堡群。】施甸遗存的这组抗日江防遗迹群,各单体文物和环境保存尚好,是抗日战争时期少有的,工事种类丰富、规模宏大的军事防御设施,在中国现代军事防御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抗战文化遗产。
惠通桥
闻名遐迩的惠通桥,连接着施甸县与龙陵县,是二战期间连接怒江两岸唯一的桥梁,滇缅公路的咽喉之地,被史学界称之为改变中国命运的桥。
1942年4月,我国大部分江山沦陷,日本攻占缅甸后向滇西进犯。5月3日,入侵国门畹町,4日,芒市、龙陵、腾冲相继沦陷,滇西处于极度危机的局势。1942年5日上午,日军率三个联队直逼惠通桥,先头部队伪装成归侨难民,已经到了桥中,企图东进,被守桥部队及时发现,果断炸毁惠通桥,日本到达西岸桥头不能飞渡,隔间与我军展开激战,滇西抗战第一枪打响!
惠通桥炸毁当日,不死心的日军500余人,乘着夜色偷渡过江,到了孩婆山,与我军前来增援的36师106团发生遭遇战,飞虎队也派出4架飞机过江轰炸日军,经过6天6夜激战,我军完全肃清了东岸日军,粉碎了日军企图占领昆明,直逼重庆的黄粱美梦,至此,形成了从1942年5月至1945年1月,两年零八个月的隔江对峙局面,为我军的滇西大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施甸县举办了美国老兵重返惠通桥,以及全国抗战专家、将领后代、抗战老兵、抗战民夫9·18 纪念活动。如今,惠通桥入口处路两侧的仍然挺立着中美两国老兵共同栽下的友谊之树。
望江台碉堡
望江台碉堡是滇西抗战期间中国远征军第71军江防部队修建。其地居高临下,可俯控滇缅公路惠通桥北南20余公里江面,是远征军与日军隔江对峙的重要江防工事之一。望江台碉堡,坐东朝西,碉堡顶部平面呈梯形,设有射击孔3个,占地面积6.4平方米,海拔1314米,碉堡整体保存完好,地势位置险要,利于防守。
少保寺
少保寺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庙宇。少保寺原名土主庙,是为纪念契丹后裔长官莽成龙而建。(土主庙与契丹后裔的渊源,目前少保寺现状的由来)
少保寺也是滇西抗战时21野战医院旧址,紧邻当时的盟军医院。滇西抗战取得胜利后,为了告慰阵亡将士英灵,第十一集团军在当时的由旺财神庙举行了一次极为隆重的追悼大会,现为由旺中心校校址。后来为了纪念此次追悼大会,受由旺人民的委托,曾历任德宏州团结报报社编辑、德宏州宣传部长、省委党校副校长的由旺当地人陈志鹏撰写了一块纪念碑(就是这块),碑上有远征军71军87师师长张绍勋所题的对联一幅,对联为:真中假假中真上下五千年无非如此,实者虚虚者实纵横九万里尽属若斯。
景点3:四大山生态民族旅游区
四大山拥有20万亩绵延的高山牧场,其中长势最为丰茂的有5万亩左右。你可以到这里远足、骑马、野营等,也可以到这里体验热情奔放的布朗族民风民俗。
摩苍森林公园
摩苍森林公园林区海拔2126~2623米,总面积746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9.7%,主要树种有楸木、华山松、云南松、桤木、栎类等。公园因山中有一古刹——摩苍寺而得名。据说“摩苍”之意取自陆游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中的“摩天”二字,但如直接取名“摩天”有狂傲之嫌,于是将“天”改为“苍”。
摩苍寺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是旧时施甸规模最宏大、影响最广泛的一座寺庙。摩苍寺建成后,大批高僧慕名而来,他们不仅带来了佛教文化,更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他们在这里开办书院、传经讲学。摩苍寺成为了明清两代施甸以及周边地区的最高学府。
如今,透过摩苍寺遗址那高大敦厚的石墙、月拱石穿洞门、马槽、石臼、青石板路,以及残留于基石上栩栩如生的人物鸟兽及鱼虫花草石刻,你仍然能捕捉到它当年非凡气势的踪影,能读出它厚重的文化底蕴。
布朗族民俗体验——哈寨村
布朗族是最古老的土著民族,2002年被国务院确认为全国22个特少民族之一。世居于施甸东山、南山一带,总人口8201人,自称“埃乌”,亦称本人,俗称“花濮蛮”。
布朗人有语言,无文字,属孟高棉语系。至今仍保留大量的原始农业崇拜风俗、最具鲜明特征的民族语言和其他风俗。
布朗族服饰极富特色,色调鲜艳,做工十分讲究,八银饰配七彩服装五色花草鞋,绣艺精湛、华丽美观,不同的服饰代表着不同的年龄和身份。
施甸的布朗族多居住在摆榔乡、木老元一带,是一个能歌善舞、富于乐感的民族。他们的歌舞节奏明快、热情奔放、高亢嘹亮,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个性。布朗舞蹈有“打歌”“跳会”,用自制的乐器伴奏、围场踏跳、粗犷大方、异常热闹,有“打歌打到太阳出,一碗稀饭两片肉”之说。
布朗人嗜酒,习惯喝烤茶,居住的是杆栏式的房屋。他们爱山、爱火、爱歌、爱舞、更爱美,代代相传……。2005年,在施甸县诞生了中国第一台以布朗族为题材的舞台艺术精品《金布朗》。它展现了生活在施甸的古老民族的传统习俗,是历史与歌舞的融合。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施甸县将哈寨等许多布朗族聚居的村子列为试点,抓住特少民族这个亮点,打造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品牌。来哈寨和布朗族乡亲一起纵情打歌吧!
景点4:长官司
长官司位于甸阳镇大竹蓬村,建于元代时期, 是时任地方长官们办公的地方。公元1125年,大辽帝国被金所灭,耶律阿保机的第11代孙耶律秃花率兵投奔成吉思汗,带兵东征西讨。后耶律秃花之孙耶律宝童随元世祖忽必烈一直掌军南。后其子耶律忙古带承袭父职,继续率兵南下,征诸蛮夷屡建功勋,得以升万户;后又率兵攻罗必甸直到云南,赠为龙虎卫将军,是云南契丹后裔的始祖。
长官司选址背靠青山,门前两条河流环绕而过。这样选址有利于军事防御;背靠的山就象征着木叶山,面前的河象征的是鄂木都儿河以及鄂木吉儿河,就仿佛青牛白马图上描绘的场景,也有追本溯源的寄托。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元朝首设石甸长官司,秩从五品,兼管军民事。阿苏鲁进驻后,入住长官司上院,当时长官司还设置有两个兵站,主要是来往官员经过两站,向长官报告,取得同意后才能会见长官,现在长官司蒋姓家族住地是当时土司家属区,阿苏鲁的墓就葬在长官司后山上,也就是现在的树包坟景点。
原长官司建筑规模宏大,一直延续到半山,后来明代遭受火灾,修缮后也难以恢复原貌,变成了现在的上下两院。历史变迁到了现在,上院已演化成当地百姓供奉菩萨的一座小庙,名叫凤溪寺。
契丹后裔们骄傲于先祖的金戈铁马,认为自己和先祖们一样,是骄傲而孤独的雄鹰。从公元1291年先祖们到施甸,700多年的历史过程,经历了从强盛到衰落,一路走来,血雨腥风。
景点5:清平洞
清平洞位于施甸县姚关古镇外的龟山西麓,距离施甸城20公里,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半山半湖特来此地寻秘境,一亭一洞何须世外问桃园”,横批“水月洞天”。这就是清平洞对远道而来的大家最朴实的问候,此地是桃园,此地是秘境!
明万历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585年,永昌参将邓子龙到此抗缅平叛时,取洞为房,并题名“清平洞”,寓战乱平息,人民安居乐业之意,清平洞由此得名。洞分四室,高4米,长20米。平南开此洞,呼之谓清平,若问开洞者,虎冠乃丰城。”邓子龙的这首诗,记载了辟洞的原委。右边的一饮泉,常年有水不枯,清澈见底,水冬温夏凉,周边的百姓闲游时都是直接手捧就喝了。往里就是将军雅居了,这个窗洞可以采光,夕阳西下,奔于作战的邓将军也会在此看着夕阳,忧国思家。这是一火塘,将军和战士们在此于夜幕之下,篝火堆边低眉续谈,旁边的“银瓶”,当时是有岩水下滴入瓶,不溢不竭,随手便可舀来,就可“煮酒论英雄”,洞虽不大,我们也能回想起塘火边温情的一幕。这壁上的石台,相传是将军夏天午休的卧床。石床前的石桌,原来刻着棋盘,是邓子龙与将士弈棋处也是研究作战图的石桌。洞中石壁上刻有许多诗文。《清平洞》诗曰:洞里神仙洞外春,清平不问旧将军。静观杨柳依依绿,满笑桃花灼灼(zhuó)春。醉问几杯销白昼,闲拖一帚看浮云。围棋未了千年局,倦展诸夷纳贡文。洞外石崖上“倚剑”两个大字也是邓子龙将军亲笔题写的。院内荷花池旁边的那棵桑树已经有206年历史了,由折7道的七星桥进去,池中的八角亭名为“磨剑亭”。
恤忠祠祠堂摆放有邓将军的塑像,厢房里的格子门来自施甸摩苍寺,摆放的明代、清代木雕上面有很多细致的故事,二十四孝、八仙过海、开心献佛等等,寓意都是说要尊老爱幼,心中有爱,不怕困难等。
景区中的点点滴滴都和邓子龙将军息息相关。邓子龙(1531—1598年),江西人,字武桥,号大千,别号虎冠道人。万历十一、二年(1583),地方土司和缅军封建势力内外勾结,进犯边界。朝廷派邓子龙将军到此平叛。在古代,姚关是军事重镇。清平洞外一墙横列,中开一拱门,上书对联一副:“半山半湖此地即是胜景,一洞一亭何处去觅桃源。”横幅为“水月洞天”。入门左侧坡上,是《恤忠词记》碑亭,亭为护碑而建,现 “记忠烈祠”的碑刻是1995 年新复制的,碑总共刻有约2400个字,记述明将邓子龙平定内乱,击败外国入侵者,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功勋,缅怀以身殉国的忠勇将士。
景点6:野鸭湖
姚关镇野鸭湖,每年的7、8月份是荷花开得正好的时候,呈现出一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野鸭湖湿地景区素有“滇西小桂林”之称,因湿地常年栖息着野鸭,便被称为“野鸭湖”。现有湿地湖水面积1000亩,湖的岸边是万亩森林,覆盖景区山峦、岛屿,湖中青山倒映,山、水、岛互为一体。站在岸边眺望,可见当地人划着小船在湖中捕鱼。登上湖心岛,远眺雄峻的火星山,近观秀美的小村景色,真个是:“鸟飞鱼跃凌空起,荷舞香风醉游人”。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湖内适宜多种鱼类和水生物生长的有利条件,湖内有着螺蛳、鳝、白鹭,有繁茂肥美的芦苇、茭瓜、红莲藕等,更有肉质细嫩、味道独特的海子鱼、鲤鱼、鳝鱼、大头鱼、红鱼等生态鱼。很多游客对野鸭湖景区的清炖鱼、麻辣鱼称赞不已,流连忘返。
野鸭湖所处的姚关镇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先后被省政府命名为“生态乡镇”“旅游小镇”,2014年又被国家环境部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近年来,姚关镇借力善洲品牌,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将旅游产业与农业发展、民生改善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打造万亩荷塘,做强做好观光农业,开发温泉休闲旅游,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小镇建设初具成效,成为带动施甸旅游发展的重要节点之一。
景点7: 石瓢温泉度假村
石瓢温泉度假村位于施甸西北部太平镇境内,距县城60公里,因主泉眼有一巨石形如瓢状,故名石瓢。石瓢温泉水温恒定在50O—80O之间,水流量巨大,有大小温泉眼10余处,一泻如注的冲腰池、温润清澈的月牙池、神奇诱人的仙人洞让你领略不一样的风情。“来时拄拐杖,走时步如飞”。石瓢温泉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可治疗风湿、胃病、皮肤病。无论洗浴、饮用、蒸熏都有很好的疗效。近年,追加投资开发,建有住房、宾馆等服务设施,设有室内单人沐浴室、院落小泡池等。因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是集疗养、度假、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工作见实效。9月15日,保山市巩固振兴领导小组召开2022年第5次扶贫帮扶互动活动。活动中,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驻施甸县工作组组长李梓龙表示,自2015年以来,云南中烟在施甸县投入资金6.23亿元,帮助3
施甸县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以“三个工作法”推进水务项目投资工作,截至目前,完成投资2.32亿元。 施甸县按照“谋划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着眼于政策导向和投资方向,兼顾当前和长远,补短板、强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近日,摄影师和林业部门工作人员在云南保山市施甸县善洲林场,拍摄到130只左右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灰叶猴猴群的家庭生活场景,其中最多的一个画面,有27只灰叶猴同框,画面温馨和谐。林业工作人员介绍,根据日常巡护和村民证实,目前
家事国事天下事食品安全是大事近期,施甸警方环食药侦大队、甸阳派出所联合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部门组成检查组,集中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大检查。检查组重点到超市、药店、餐饮业等场所对场所经营资质,食品药品进货渠道,肉类、冻货销售、储藏条件,是否销售三
金秋时节,硕果飘香。眼下正值保山市施甸县甜柿的采收期,品质极佳的甜柿一上市便受到了市民的青睐,不仅走俏市场,还远销到东南亚。走进施甸县由旺镇的甜柿种植基地,一颗颗甜柿透着淡淡的红,一串串甜柿压弯了枝干,灯笼似的甜柿甚是招人喜欢。柿树下,果农
“感谢书记帮我识破了电诈团伙设下的骗局,为我保住了辛苦钱”。9月1日,保山市施甸县甸阳镇五福村党总支书记李桂贤收到了村民小李送来的一面锦旗,专门向李桂贤表达感谢。原来,一周前在施甸县公安局“国家反诈中心”APP监测工作中,监测到五福村有人可
两月前,施甸县仁和镇发生了一起惨烈的交通事故——一辆正三轮载货摩托车在违法超载3人的情况下,不慎冲下山谷,造成车载一家4人3死1伤的悲剧。8月27日,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从保山市交警支队了解到,事故发生后,该支队组成调查组对事故进行了全面
清平洞施甸八景,经历了时代变迁,有的早已消失了,但仍有踪迹可觅。现根据光绪《永昌府志》记载和通俗说法的 “施甸八景”,府志未记载的犹为郡人称道的“十二景”,分别予以介绍,让今天的人们认识了解它们,记住它们。施甸八景清平洞:在城南姚关。明参将
大山深处传来书声朗朗,一个个少年的梦想在这里起航。教育是托起山乡振兴的希望,如何让每一个孩子享有更公平、更优质的教育?施甸,一场教育均衡发展的硬战正在打响。施甸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7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
施甸古称石甸,意思是“会唱歌的石头”的地方。位于保山市南部,国土面积2009平方公里。乃永昌古郡南通缅甸的重要驿站,著名的“永镇驿道”穿境而过,滇缅公路从北部过境65公里,历史上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通道。施甸不仅风景秀美、文化底蕴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