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8 04:25:35 | 浏览:425
水是生命之源。她养育了这里的人们,涵养着一方土地上的一草一木。然而,在高山峡谷、地处偏僻之地的人们却饱尝缺水的艰辛,祖祖辈辈对水的追求从未停歇。
水更是民生之本。“十三五”期间,施甸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破解农村饮水难题,因地制宜建设人饮工程,积极探索管水措施,让人民群众喝上了安全水、放心水。
提水工程 引来清泉润民心
2019年底,施甸县甸阳镇袁家村羊水井自然村通上了自来水。
“原来我们是靠人背马驮来解决人畜饮水,后来转变到吃水窖水。到每年的1月份左右,这个水就用完了。我们要用拖拉机到6千米以外的地方去运水,费用就相当高,每立方水的费用达到40元左右。”说到饮水,甸阳镇袁家村党总支书记杨文孝感慨万千。
羊水井位于施甸县甸阳镇袁家村,海拔1980米。居住在山顶的村民,距离水源点6千米。为了解决村民世世代代的饮水难题,施甸县水务局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采用了“水池+泵站”两级提水的方式,将水从垂直高差569米的谷底提至位于山顶的羊水井小组。采用生物慢滤处理的方式来有效的净化水质。
“我们这边缺水,很缺水,养牲畜都没有办法,人吃水都很困难。”自从有了方便安全的自来水,今年24岁的段开永和大部分村民一样,养起了生猪。一年的时间,他尝到了养殖的甜头,借着水利基础设施的完善,逐步把生猪产业发展壮大。现在,他家的生猪存栏已经达到了140多头。
“到2019年,这个水利工程搞好了,猪价也慢慢起来了,就把养殖规模扩大了一点,2018年养了好多肥猪,刚好赶上价格好的时候,卖出去挣了近40万元。”说到引来清泉水带来的变化,段开永心里乐开了花。
从人背马驮的人畜饮水,到吃水窖水,雨天接房檐水,再到水龙头接到家,吃上了放心水,羊水井村引来了方便水,安全水,产业发展水,村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发展养殖业。
“通过提水工程的实施,现在养20头至150头猪的农户,达到了60多户,我们老百姓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说到村里的变化,杨文孝老支书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2020年,羊水井自然村养殖20头以上生猪的规模养殖户有60户,出售生猪800多头,生猪存栏达到900多头,村民养殖业的收入达到400多万元。
自然能提水工程 开辟新水源
施甸县属山区县,“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的情况十分普遍。2009年以来,施甸连续10年降雨量都小于多年平均水平,水库蓄水量严重不足。由于施甸地形高差较大,用水区主要在高海拔区域,而产水主要在低海拔区域,水资源支撑经济发展,特别是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对此,施甸县因地制宜建设人饮工程,多渠道筹措资金,通过“引调水”的方式解决极端条件下存在季节性缺水的困难。分别在不同的地方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建设农村饮水工程项目。在水源较远的地方采取水池+泵站的方式,实现两级提水,分级供水。在没有水源的地方寻找新水源,实施自然能提水工程,在村庄集中的坝区,实施规模化供水项目。
从施甸县何元乡集镇一直往下,是平地河河谷。河谷深处,一条溪水在悬崖峭壁间潺潺流淌。一件自然能提水工程建设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
“在海拔980米处建设一座取水坝,将水通过2400米的动力管道,引到海拔为740米处的提水泵站,通过动力转换,用提水管道把水提至海拔1800米处的上寨水库进行供水。”工程项目负责人杨金良介绍。
2000多米的动力管线,途经都是悬崖峭壁。工人们在河谷深处开辟了一条狭窄的施工便道。
施甸县水务局局长李永茂说,由于考虑到项目所在地有瀑布、溪流等美丽的自然景光和远古地质的考察价值,工程一律禁止开挖,采用回填的方式。大型机械到不了现场,运输材料只能人背马驮。
“何元乡的这个自然能提水工程项目建成后,将补齐每年70万立方的水量缺口。相当于新建了一座小(一)型水库。”水务局农水股负责人李继魁说,工程完工后,每年可以向何元乡的7个行政村11400多人进行补水。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施甸县建设太平镇、何元乡自然能提水工程2件。项目覆盖21个行政村84个自然村。工程建成后将提升2万多人的供水保障能力。
截至2020年底,施甸县已建成供水工程1684件,受益人口 31万多人。
规范管水惠民生
今年1月5日水利部办公厅公布2020年度农村供水规范化水厂名单,全国100个水厂入选。其中,云南省入选的4个水厂中施甸县天源供水有限公司由旺水厂榜上有名。
走进施甸县天源供水有限公司由旺水厂,一面“服务热情,保障有力”的锦旗和一块供水管理优秀单位的牌子挂在办公室墙上,管水制度上墙,管水措施、流程清楚明白。自2010年施甸县天源供水有限公司由旺水厂成立以来,由旺镇供水管理进入企业化运作模式,统一运营管理、统一水价、统一收费。
目前,施甸县集中供水率达98.12%,自来水普及率95.37%以上,农村供水保障率达90%以上。为了加强供水的组织管理,施甸县对千吨万人供水工程实施企业化运营和专业化管理,千吨万人以下供水工程,因地制宜实行专业化公司、用水户协会、村集体或委托专人管理以及阶梯式水费收取等管理模式,不仅杜绝了水资源的浪费,还保证了管理的有效到位,同时还兼顾了产业的发展。
“目前采用两种标准收费。二级提水泵站以下范围居民用水每立方3.5元,二级提水泵站以上范围居民用水每立方4元。” 县水务局工作人员朱勋超说。
在施甸县甸阳镇袁家村羊水井小组,“水池+泵站”两级提水的方式不仅有效地节约了施工成本,而且后期的管理运行成本也得到减小。比起之前缺水季节拉水喝时,村民的费用也大大减小。
在旧城乡里嘎村,组建了 “用水户协会”的模式,改变了群众以往“停水找政府”的固定思维,目前供水设施出现故障时群众能自发的对其进行维护,及时保障供水,有效保障人饮工程供水安全和提高了群众参与度。
在解决饮水问题的基础上,为促进和带动产业发展,对规模养殖给予水价优惠,对农业产业供水也制定了优惠水价。在何元乡、酒房乡等乡镇,通过听证会,确定了阶梯水价,产业发展用水和生活用水收取不同的水费,鼓励产业发展,解决企业和群众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和成本。
“最让我们高兴的是在用水方面当地政府给了我们很大的优惠,减轻了我们企业的成本负担,让我们养牛有更大的信心。” 何元乡养殖小区行政负责人陆新世说。
杨丽娟 杨林元
9月7日,施甸县召开庆祝第38个教师节大会,县委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在县情馆设主会场,各乡镇视频会议室设分会场召开。会议在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施甸教育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后指出,抓教育当下最好,抓成教育现在
来源:【滇西视觉】云南保山施甸县仁和镇丛杆村和千千万万个中国乡村一样,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不一样的是,这里平均海拔2160米,森林覆盖面积率达80.23%,朴实的人们世世代代以传统的耕作方式生活着,简陋的房屋,艰辛的生活是
11月23日,由华电云南发电有限公司投资的“施甸县施甸中10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位于施甸县何元乡,估算总投资5.4亿元,占地2300亩,装机容量10万千瓦,建成后年均发电量可达1.7亿千瓦,计划2022年5月31
来源:云南日报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保山市施甸县广大党员和干部传承红色基因,将“学党史、悟思想”最终要体现到“办实事、开新局”上来,积极践行杨善洲精神,抢抓发展机遇,主动担当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进施甸县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育基地,秧苗正蓬勃生
耶律宗祠外貌。 李进红 摄中新网保山7月13日电 (杨苏莹)在距北方数千里之外的西南边陲云南保山、临沧、大理、德宏、西双版纳等地,竟然有着15万契丹人的后裔,其中居住在保山施甸县的大约为9万人。近日,中新网记者踏入这片土地,探寻契丹印记。1
图为当地消防集结完毕,做好出动救援准备。 保山市消防救援支队供图中新网昆明5月13日电 (记者胡远航)13日11时42分,云南保山市施甸县发生4.7级地震。记者从保山市消防救援支队获悉:经与施甸县地震局、旧城乡政府、旧城派出所等相关单位联系
兰溪路城市绿化(资料图)。施甸县委宣传部 供图青牛白马广场(资料图)。施甸县委宣传部 供图自开展“美丽县城”创建工作以来,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乡统筹理念,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旅的“水墨施甸·秘
“这条路又积水了,把我的车都淹了!”“一场暴雨,到姚关的那条路直接出现几个大型塌方,这不,路又堵了。”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这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施孟公路(施甸—孟定)不同路段的真实写照。作为一条国家二级公路,却没有应有的样子,群众自
【导语】近年来,施甸县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中国最美丽省份建设发展的战略部署,聚焦干净宜居特色智慧,深入推进美丽县城建设,一幅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四季有花,步步皆景的美丽县城画卷徐徐展开。【解说】11月,中国风景
群山环抱,沟通阡陌,初夏驰骋于施甸县木老元乡和摆榔乡的布朗山寨乡村公路,一幅幅美妙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这曾是布朗山寨的真实写照。5年来,在云南中烟的倾情帮扶下,布朗山寨旧貌新颜,一条条通村畅乡的水泥路犹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