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8 03:54:09 | 浏览:430
在盘山公路上绕啊绕,走过一段颠簸的弹石路,当车子在太平镇的一个小村子里停下来时,热辣的阳光下,大家首先瞧见的是那一树的山楂,摇一摇枝丫,山楂便簌簌往下掉。热闹过后,循着小径一路往上爬。
走着走着,人声少了,林子深了。松树落影间,出现了一块由云南省人民政府于2015年8月15日立的碑,上书“中国远征军第261团公墓”。再往上爬,才知道这儿是合葬公墓,所有的将士是一个集体——“261团”。这里说是墓,其实就是一方方土,杂草间隆起的一堆堆便是墓。忽的,鼻头一酸,眼泪竟从心头直涌出来。
战争年代一切从简,261团的将士们被拉回这里相依安葬,有的也只是带回了衣冠。诚如复修碑上所述“就太平街旁修成公墓 合葬我江防殉职者之劲骨 慰我宁为玉碎者之英灵”,1944年6月10日滇西抗战大反攻前夕,远征军在太平修建了合葬公墓,这是对逝者的礼遇,更是对那群即将再次奔赴前线的生者的鼓励。
今天,我们脱帽,鞠躬,鞠躬,再鞠躬,排列整齐地向这英雄群体表达内心的哀思与崇敬。
在温暖的时光里,重走浴血的路,是一种思想与现实的碰撞,我们在沿江的惠通桥、碉堡间游走,思绪在眼前的尘土飞扬与历史的战火硝烟中跳跃穿梭。从由旺子孙殿(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司令部旧址)出来,坐在图书馆的蒲团上,手里捧着《横戈怒江》《血肉滇缅路》两本书,里面叙述了滇西抗战历史中的许许多多施甸人、施甸事。
恍惚间,眼前尽是战火硝烟,受伤捐躯的将士、光脚拷(砸)石头的修路小孩、牵马运粮的民夫、战火渡江的竹筏历历在目。
若说,滇西抗战与你我无关,那仅仅是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若说,滇西抗战与你我有关,那我们所了解的历史仅限于中学的历史课本,这又太牵强。人总是这样,对于和自己无关的记忆总是消散得快些。我们没有经历战火硝烟、没有亲手砸石铺路、没有瞬间至亲相离,我们多是在缓缓的日子里过着,挨着来自外界亦或自己内心的压力,努力生活。岂不知,自己的日子过得实属舒坦。岂不知,离家不远处埋葬着那么多为了祖国牺牲的将士。岂不知,那日惠通桥炸毁后并没有阻断所有的日军。岂不知,今日弯弯绕绕到太平的路,那颠簸的弹石路面上,即使只是小小一块石头也是饱含血泪的。
来,一起翻开书,随着修筑滇缅路民工们的记忆,一起走进那段历史。
> 1930年6月出生的杨如美去修滇缅路年仅12岁,她说修路去了几天后,一日有人在江对面喊,渡过去的人回来说日本人来了,让快跑。
来到桥头,人挤人,人挤车,桥两边分别捆着一包炸药,导火线“嗞嗞”冒着火烟,一边还立着一把半尺来宽的大刀。老倌儿喊:“别瞧,快走!”过了桥,刚走了几步,就听见身后“轰”的一声响,回头,江西的桥面已经不见了,只见江里的水花掀起数丈高。枪声大作,松山那边的大炮不停地向这边的公路轰。路边有一片平地,几堆人顶着毯子呜呜地哭。——摘自《血肉滇缅路》
> 1930年2月出生的杨如国有去修滇缅路时年仅8岁,和裹小脚的大姑妈去修滇缅路。
那年我8岁,出工只是刮刮土,端端小碎石。
我大姑妈裹小脚,经常是挑重担子,裹着的脚磨出了大水泡,后又变成血泡,血水和裹带粘连在一起,每天睡觉前她都烧一锅温水慢慢浸泡,那时,正是寒冬,我们民工的棚子里都烧一个小火塘,睡觉时,大姑妈就把脚露在被子外晾着,第二天出工前又把脚裹了起来。——摘自《血肉滇缅路》
> 1923年2月出生的徐有娣,当时背着不满两岁的儿子日日出工去修滇缅路。
要打大松山的时候,我的男人和村中的青壮男人都被派去当民夫去了,村中只剩下妇女、儿童和老人。
拷石头时,石末像面粉一样飞,到晚上收工,脸就像一个拉磨人,眼睛和鼻子都分不开。有时,小娃哭,就喂一口奶。晚上收工了还摸黑煮饭,吃过饭还舂一臼香叶。远方枪不停地响,想想离家不知死活的男人,眼泪就不停地掉。——摘自《血肉滇缅路》
>1925年出生的杨绍义是家中长子,老父亲是个石匠,修路时随着家里的老叔去。
毛路修通以后,我们接着铺沙垫石的时候,铺一道就用石碾子压一道。石碾子有一米多高,三四吨重,两头有轴子,那轴子像我们拉磨的磨管心,轴子外又斗着一个木架架,木架上拴上杯口粗的4根绳子,拉的时候,一根绳子站六七个人,压路时,石碾后有4个撬手。
洋邑坪有一段转弯上坡路面,一天,太阳火辣辣的,我们拉着石碾正上坡,拉绳子的一个民工忽然晕倒了,人一阵慌乱,石碾就往后滚,在后撬石碾的4个人,居中的两人当场压成了肉饼,分不清哪是肉,哪是骨,居边的一人一只大腿被压碎了……
老人叙述着忽然从心底长长哼了一声,声音中断了,昏花的眼中,豆大的泪珠滚落在地上,胯前的地面也打湿了……—— 摘自《血肉滇缅路》
当时施甸总人口9.4万人,驻扎在施甸的中国远征军10万人,派出民夫150万人次,出动畜力53万匹头次,修通江防便道160公里,修复滇缅公路65公里,征集粮食1400万斤,征集肉食14万斤,扩修毛路130公里,协助修筑战壕12公里。目前,施甸境内滇西战场遗迹包括:1942年5月初至1945年1月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在与日军隔江对峙两年零八个月期间,在怒江防线上修建的碉堡、阵地、战壕公墓及战场遗迹17处;沿江渡口、远征军旧址13处。
读完这些,再重走一次滇缅路吧!带着描写滇西抗战、描写滇缅路的书,边走边读。
此时,你会发现,滇西抗战施甸数字碑上的那一串数字逐渐丰满。在太平镇跑马山,埋葬着中国远征军第261团的将士们,他们相依埋葬、无分你我,他们为国捐躯,不畏归家无路。在滇缅公路沿线,有着老少民工的血汗,有着颠簸的弹石路面,有着散落的石碾子。当你远足深山,瞧见凸起的一方方土,请错开走。或许,那一方土堆下长眠英雄骨。
滇缅路遥,施甸忆难消。时光走得太快,我们要提醒自己不要忘却那段战火硝烟的旧时光,走过了它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平安。
后记:
9月28日至29日,由县文广旅游局主办,县图书馆、新华书店承办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滇西抗战江防遗迹实践式阅读活动在施甸县境内怒江沿线开展。各乡镇文化骨干、阅读爱好者、专业学者40余人,一同重走施甸抗战遗迹。分享会上,众人感伤之余更觉重任在肩,滇西抗战属于施甸的那一块记忆连施甸人都要忘却了,这不行。我们要做的是发动可以发动的所有力量,挖掘整理这段历史。同时,运用诗歌、纪实文学等各种手段去弘扬施甸本土文化,让更多的施甸人正确认识历史,自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施甸县位于云南省西部,怒江东岸,是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的家乡,是一个集“临边、民族、山区、美丽”于一体的多民族散杂居县。全县总面积2009平方公里,下辖13个乡镇138个村(社区),其中民族乡2个、民族村18个、少数
80年代初,施甸县城还只是叫“施甸街”。县城小而紧凑,四条主街围成一个“井”字,抽根烟就可以环街一圈。轻轻翻开县档案馆珍藏的照片档案,那些被记忆之尘蒙蔽的老街渐渐变得清晰起来,透亮开来,随之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怀念。可记得,那时的你在哪里驻足,
9月4日,施甸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李芒生当选为施甸县人民政府县长,会议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胜利闭幕。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开东主持大会。大会应到代表182名,实到代表161名,符合法定人数。大会的执行主席是:马子
《云南省情系列微视频》美名系列之——保山·施甸县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位于云南省西部边陲、怒江东岸东与昌宁县接壤南与临沧市为邻西隔怒江与龙陵县相望这里居住着汉族、彝族、傣族回族等22个民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布朗族重要的聚居地(布朗族打歌)施
施甸籍第一个共产党员 段古秋施甸第一个党小组成员 常竑恩革命志士 李定 原中共保山地委书记 杨善洲善洲墓园 施甸第一党小组成立遗址(原甸阳中学)小学生缅怀革命烈士李成文优秀共产党员段定华同志事迹陈列室施甸脱贫攻坚誓师大会 姚关清平洞 施甸县
旅行是一份惊喜也是一种憧憬 今天是9月27日世界旅游日绝美的风景不只有诗和远方国庆、中秋到了你到施甸来吧我约你去这些地方打卡到施甸 | 带你去打卡3亿多年前海林檎在这里繁衍生息;8000年前的原始人类“姚关人”在这里削石农耕;700年前“契
施甸县位于云南省西部边陲国土面积2009平方公里辖5镇8个乡总人口34万人施甸民族风情浓郁布朗族等22个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创造了璀璨的民族文化被称为“金布朗之乡”【历史文化悠久】施甸之名源于“石甸”即石头会唱歌的坝子3万年前
近日,保山市施甸县公安局全力开展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半个月来成功打掉2个“跑分”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20人,查获涉案资金1270余万元,查获涉案手机37部、“两卡”166张、POS机6台、营业执照1张、现金3.9万元。3月5日,施
中共隆阳区委组织部区管干部任前公示公告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及有关规定,现将赵峻萱等同志拟任职务予以公示:赵峻萱男,汉族,1984年1月生,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2007年1月参加工作。现任中共隆阳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俗话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富不富,基础在公路”。“十三五”以来,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聚焦深度贫困村,突出问题导向,加快补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为全县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保施高速小官市服务区施甸县力主打通大动脉,全力加快保施高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工作见实效。9月15日,保山市巩固振兴领导小组召开2022年第5次扶贫帮扶互动活动。活动中,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驻施甸县工作组组长李梓龙表示,自2015年以来,云南中烟在施甸县投入资金6.23亿元,帮助3
9月16日上午,县委书记周耀泉莅临我院调研指导工作。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段耀春及检察院班子全体成员参加调研座谈会。座谈会上,检察长李杰全面汇报了2022年检察工作开展情况及下一步工作打算。周耀泉书记对检察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他表示,
中共施甸县委组织部县管干部任前公示公告施组干任公示〔2022〕第6号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及有关规定,现将王浩羽等同志拟任职务予以公示:王浩羽男,汉族,1993年5月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现任县政府办公室一级科员。经研究,该
供图近年来,施甸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将蔬菜产业作为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立足乡村产业发展实际,着力发挥产业区位、气候特点、农民习俗与特色产业优势,抓紧抓实培植蔬菜产业,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筑牢蔬菜产业发展
2021年以来,施甸县围绕省委、省政府“百千万”工程,坚持“通盘推进重点突出”的思路,重点规划建设2个田园综合体、51个精品示范村、138个美丽村庄,把美丽乡村建得更加美丽。坚持规划先行施甸县按照乡村国土空间管控规定、《乡村振兴促进法》和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