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8 03:54:09 | 浏览:421
在盘山公路上绕啊绕,走过一段颠簸的弹石路,当车子在太平镇的一个小村子里停下来时,热辣的阳光下,大家首先瞧见的是那一树的山楂,摇一摇枝丫,山楂便簌簌往下掉。热闹过后,循着小径一路往上爬。
走着走着,人声少了,林子深了。松树落影间,出现了一块由云南省人民政府于2015年8月15日立的碑,上书“中国远征军第261团公墓”。再往上爬,才知道这儿是合葬公墓,所有的将士是一个集体——“261团”。这里说是墓,其实就是一方方土,杂草间隆起的一堆堆便是墓。忽的,鼻头一酸,眼泪竟从心头直涌出来。
战争年代一切从简,261团的将士们被拉回这里相依安葬,有的也只是带回了衣冠。诚如复修碑上所述“就太平街旁修成公墓 合葬我江防殉职者之劲骨 慰我宁为玉碎者之英灵”,1944年6月10日滇西抗战大反攻前夕,远征军在太平修建了合葬公墓,这是对逝者的礼遇,更是对那群即将再次奔赴前线的生者的鼓励。
今天,我们脱帽,鞠躬,鞠躬,再鞠躬,排列整齐地向这英雄群体表达内心的哀思与崇敬。
在温暖的时光里,重走浴血的路,是一种思想与现实的碰撞,我们在沿江的惠通桥、碉堡间游走,思绪在眼前的尘土飞扬与历史的战火硝烟中跳跃穿梭。从由旺子孙殿(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司令部旧址)出来,坐在图书馆的蒲团上,手里捧着《横戈怒江》《血肉滇缅路》两本书,里面叙述了滇西抗战历史中的许许多多施甸人、施甸事。
恍惚间,眼前尽是战火硝烟,受伤捐躯的将士、光脚拷(砸)石头的修路小孩、牵马运粮的民夫、战火渡江的竹筏历历在目。
若说,滇西抗战与你我无关,那仅仅是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若说,滇西抗战与你我有关,那我们所了解的历史仅限于中学的历史课本,这又太牵强。人总是这样,对于和自己无关的记忆总是消散得快些。我们没有经历战火硝烟、没有亲手砸石铺路、没有瞬间至亲相离,我们多是在缓缓的日子里过着,挨着来自外界亦或自己内心的压力,努力生活。岂不知,自己的日子过得实属舒坦。岂不知,离家不远处埋葬着那么多为了祖国牺牲的将士。岂不知,那日惠通桥炸毁后并没有阻断所有的日军。岂不知,今日弯弯绕绕到太平的路,那颠簸的弹石路面上,即使只是小小一块石头也是饱含血泪的。
来,一起翻开书,随着修筑滇缅路民工们的记忆,一起走进那段历史。
> 1930年6月出生的杨如美去修滇缅路年仅12岁,她说修路去了几天后,一日有人在江对面喊,渡过去的人回来说日本人来了,让快跑。
来到桥头,人挤人,人挤车,桥两边分别捆着一包炸药,导火线“嗞嗞”冒着火烟,一边还立着一把半尺来宽的大刀。老倌儿喊:“别瞧,快走!”过了桥,刚走了几步,就听见身后“轰”的一声响,回头,江西的桥面已经不见了,只见江里的水花掀起数丈高。枪声大作,松山那边的大炮不停地向这边的公路轰。路边有一片平地,几堆人顶着毯子呜呜地哭。——摘自《血肉滇缅路》
> 1930年2月出生的杨如国有去修滇缅路时年仅8岁,和裹小脚的大姑妈去修滇缅路。
那年我8岁,出工只是刮刮土,端端小碎石。
我大姑妈裹小脚,经常是挑重担子,裹着的脚磨出了大水泡,后又变成血泡,血水和裹带粘连在一起,每天睡觉前她都烧一锅温水慢慢浸泡,那时,正是寒冬,我们民工的棚子里都烧一个小火塘,睡觉时,大姑妈就把脚露在被子外晾着,第二天出工前又把脚裹了起来。——摘自《血肉滇缅路》
> 1923年2月出生的徐有娣,当时背着不满两岁的儿子日日出工去修滇缅路。
要打大松山的时候,我的男人和村中的青壮男人都被派去当民夫去了,村中只剩下妇女、儿童和老人。
拷石头时,石末像面粉一样飞,到晚上收工,脸就像一个拉磨人,眼睛和鼻子都分不开。有时,小娃哭,就喂一口奶。晚上收工了还摸黑煮饭,吃过饭还舂一臼香叶。远方枪不停地响,想想离家不知死活的男人,眼泪就不停地掉。——摘自《血肉滇缅路》
>1925年出生的杨绍义是家中长子,老父亲是个石匠,修路时随着家里的老叔去。
毛路修通以后,我们接着铺沙垫石的时候,铺一道就用石碾子压一道。石碾子有一米多高,三四吨重,两头有轴子,那轴子像我们拉磨的磨管心,轴子外又斗着一个木架架,木架上拴上杯口粗的4根绳子,拉的时候,一根绳子站六七个人,压路时,石碾后有4个撬手。
洋邑坪有一段转弯上坡路面,一天,太阳火辣辣的,我们拉着石碾正上坡,拉绳子的一个民工忽然晕倒了,人一阵慌乱,石碾就往后滚,在后撬石碾的4个人,居中的两人当场压成了肉饼,分不清哪是肉,哪是骨,居边的一人一只大腿被压碎了……
老人叙述着忽然从心底长长哼了一声,声音中断了,昏花的眼中,豆大的泪珠滚落在地上,胯前的地面也打湿了……—— 摘自《血肉滇缅路》
当时施甸总人口9.4万人,驻扎在施甸的中国远征军10万人,派出民夫150万人次,出动畜力53万匹头次,修通江防便道160公里,修复滇缅公路65公里,征集粮食1400万斤,征集肉食14万斤,扩修毛路130公里,协助修筑战壕12公里。目前,施甸境内滇西战场遗迹包括:1942年5月初至1945年1月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在与日军隔江对峙两年零八个月期间,在怒江防线上修建的碉堡、阵地、战壕公墓及战场遗迹17处;沿江渡口、远征军旧址13处。
读完这些,再重走一次滇缅路吧!带着描写滇西抗战、描写滇缅路的书,边走边读。
此时,你会发现,滇西抗战施甸数字碑上的那一串数字逐渐丰满。在太平镇跑马山,埋葬着中国远征军第261团的将士们,他们相依埋葬、无分你我,他们为国捐躯,不畏归家无路。在滇缅公路沿线,有着老少民工的血汗,有着颠簸的弹石路面,有着散落的石碾子。当你远足深山,瞧见凸起的一方方土,请错开走。或许,那一方土堆下长眠英雄骨。
滇缅路遥,施甸忆难消。时光走得太快,我们要提醒自己不要忘却那段战火硝烟的旧时光,走过了它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平安。
后记:
9月28日至29日,由县文广旅游局主办,县图书馆、新华书店承办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滇西抗战江防遗迹实践式阅读活动在施甸县境内怒江沿线开展。各乡镇文化骨干、阅读爱好者、专业学者40余人,一同重走施甸抗战遗迹。分享会上,众人感伤之余更觉重任在肩,滇西抗战属于施甸的那一块记忆连施甸人都要忘却了,这不行。我们要做的是发动可以发动的所有力量,挖掘整理这段历史。同时,运用诗歌、纪实文学等各种手段去弘扬施甸本土文化,让更多的施甸人正确认识历史,自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经施甸县人民政府批准,受施甸县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委托,我公司将面向社会公开拍卖 14(幅) 地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拍卖出让地块的基本情况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的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均可申请参加,申请人可以单独
中小学教育教学实现全过程评价考核,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实地测评和公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合格城市创建等工作提速推进……施甸县美丽县城 施 轩 摄面对经济基础底子薄、发展后劲弱的县情,施甸县大力弘扬杨善洲精神,
施甸县地处云南保山西南边陲,怒江东岸。芒宽到施甸约一百公里车程,到达施甸的第一感受是——辽阔。马路干净宽敞,建筑都不高,放眼望去,满眼的蓝天白云。照例先找住宿,这次住在一个两层楼的小院,院子里满是植物,生机勃勃。每个房间都取好了名字,东厢一
施甸县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关于加强入施人员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当前,边境疫情形势仍旧严峻复杂,国内疫情多点散发,本轮疫情已波及20个省份、44个州市,且疫情仍在发展中,加之秋冬呼吸道传染性疾病进入高发期,“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压力持续增
春回大地万物苏,植树添绿正当时。3月11日,为庆祝第44个植树节,进一步深入学习和践行杨善洲精神,施甸县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积极组织志愿者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植树添绿正当时 3月11日,施甸县老麦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积极组织志愿者
来源:云南日报6月的施甸县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育基地,秧苗正蓬勃生长,微风吹来,犹如山间涌动的绿色波浪。田野里,稻农们在农业科技人员的指导下,正忙着对秧苗进行田间管理。徐光是施甸县水长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一名高级农艺师。2010年,国家水稻两
施甸县位于云南西部,保山市南部,东与昌宁县为邻,西与龙陵县隔江相望,南至勐波罗河与临沧市永德县相连,北与隆阳区毗连。全县13个乡(镇)138个村(居)委会,总人口3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2万人,彝、傣、回、布朗等少数民族2.97万人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就一去不复返些许过往若是美好,叫做精彩若是糟糕,也是阅历2018年,我们在施甸有太多的绚烂记忆值得铭刻01改革·发展1月17日,施甸县监察委员会成立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确保党和人
【导语】近年来,施甸县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中国最美丽省份建设发展的战略部署,聚焦干净宜居特色智慧,深入推进美丽县城建设,一幅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四季有花,步步皆景的美丽县城画卷徐徐展开。【解说】11月,中国风景
全县建档立卡户城镇搬迁任务5118户21849人,4412户18910人报名搬迁,7600人入住,城镇化安置率达86.55%。宣传动员思路通在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过程中,施甸县结合全县人口密度较大、人多地少的实际,围绕城镇化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