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8 03:48:43 | 浏览:979
初夏的施甸县布朗山寨,生机盎然。
5月14日至17日,“青山为证、不胜不归——聚焦云南中烟助力脱贫攻坚”大型全媒体采访团首站走进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和摆榔彝族布朗族乡。这里生活着云南省9个“直过民族”之一的布朗族群众,他们的祖辈以狩猎为主,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走进摆榔乡尖山村的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一栋栋富有布朗族特色的新楼房拔地而起,与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相互映衬,一个崭新的布朗族村寨展现在记者眼前。
五年前,施甸县木老元乡、摆榔乡共有贫困人口4025人,贫困发生率分别达33.04%和30.50%。
五年后,在云南中烟及各级“挂包帮”单位、挂包党员干部的倾情帮扶下,施甸县木老元乡、摆榔乡的布朗族实现了整族脱贫,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累计脱贫人口5769人,贫困发生率分别降至0.63%和1.4%。
千年一跃沧桑巨变,五载耕耘书写传奇。
如今,行走在施甸县木老元乡和摆榔乡的布朗山寨,虽然山河依旧,却是换了人间。
特殊的贫困
“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
直过民族,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词。
他们大多居住在边境地区、高山峡谷之中,世代沿袭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从原始社会末期等阶段,未经阶级划分和土地改革,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而被统称为“直过民族”。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崖比耕地多。”生活在施甸县木老元乡、摆榔乡的“直过民族”布朗族,许多村庄被挂在海拔700米至2300米的半山腰。截至2015年初,这两个乡共有布朗族1160户5001人,是施甸县布朗族最为集中的聚居区,也是施甸县乃至保山市脱贫攻坚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因为高山峡谷的隔阻切割,千百年来,这个“住在山上”的民族一直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人居环境前后对比
“2015年以前,很多布朗族老人都没有到过施甸县城。许多地方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摆榔乡鸡茨村委会主任罗兴成表示,少数布朗族群众甚至没有到过摆榔集镇。
施甸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木老元乡党委书记王冰凌坦言,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布朗族聚居区生产生活方式粗放,村庄到处“脏乱差”,村民的市场意识、进取意识淡薄,贫困发生率高。
今年84岁的尖山村二组布朗族老人安宏道,一生跨越了人类社会几千年历史。在他小时候,刀耕火种收获的粮食只够吃几个月。一到缺粮时,村民们只能去山上挖野菜、打猎,用来填饱肚子。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布朗族群众从原始社会跨越数千年,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生活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
然而,直到2015年,施甸县木老元、摆榔这两个乡共计1.345万人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仍有0.4025万人,贫困发生率近30%,远远超出全县平均水平。
“以前居住的地方,一下大雨就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家家户户都有被滑坡‘袭击’的遭遇,晚上都得‘睁着眼睡觉’,提心吊胆过日子。”62岁的布朗族村民李文焕证实。
历史的巨变
“从以前的‘打酒去’到现在的‘打工去’”
摆榔乡大中村火石地村民小组是一个典型的布朗族贫困村寨,以前90%以上的人住在杈杈房和土坯房内。“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民说。
40岁的李建祖是村里的10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三年前,他家从火石地村民小组搬到了大中村“得埃乌”(布朗语,意为布朗山)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他说:“如果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没有云南中烟的关心,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这‘穷窝窝’呢!”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党的十八大以来,布朗族群众迎来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近五年来,脱贫攻坚让布朗族群众又一次迈出了跨越发展的铿锵步伐。
根据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安排,从2015年5月开始,云南中烟对口挂钩帮扶施甸县,针对施甸县有贫困村9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644户90463人,还有2个乡是“直过民族”布朗族的实际,先后下派驻村扶贫工作队12人,累计投入资金6.17亿元,实施了施甸县布朗族整乡推进整族帮扶项目。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总体要求,云南中烟制定了“三年攻坚、两年巩固”的行动计划,围绕建设成为布朗族聚居区脱贫攻坚创新的示范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特色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目标,将帮扶项目精准安排在木老元乡、摆榔乡的布朗族聚居区,实施了安居工程、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保护、素质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提升等七大工程。
从此,施甸县的布朗山寨开启了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的伟大征程。
过去,布朗族的住房都是土墙灰瓦,年深日久,经风吹日晒泛出褐色,远远望去,村寨暗黑一片。但是,今天行走布朗山寨,记者总被山坡上星星点点的小洋房或者青瓦白墙所吸引。
摆榔乡尖山村居住环境前后对比
近年来,木老元乡、摆榔乡村村寨寨展开的扶贫安居工程,让布朗族山村脱去褐色,展现出靓丽。鲜亮的村寨仿佛从缭绕的云雾间飘落的花瓣,随心所欲地散落在层层翠绿中,格外美丽。
五年来,云南中烟在施甸县木老元、摆榔两个乡投入安居扶贫工程资金1.19亿元,分批建设特色民居2306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605户,修缮加固、原地拆除重建2692户,并配套排涝沟、入户道路硬化、卫生处理设施、太阳能路灯等。
产业发展前后对比
搬迁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帮助布朗族群众融入现代生活、发展生产。五年来,云南中烟在两个乡投入近亿元产业发展资金,围绕布朗山乡特色产业体系,坚持烤烟、茶、畜禽、林下经济和打工收入“五个不能丢”,创新“公司+基地+合作社(党组织)+农户”等产业模式。昔日贫瘠的山地,焕发了勃勃生机。
木老元乡木龙源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是一名地道的布朗族,还担任着木老元村委会副主任。2015年以来,他带领社员发展青豌豆、青蚕豆种植,助力151户布朗族彝族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退出。
摆榔乡地处深贫山区,制约着布朗族群众发展最大的障碍除了眼前的高山,还有老百姓心中的“大山”。乡党委书记段从坤说:“云南中烟五年的帮扶,使布朗山发生了自新中国以来最深刻的历史变化,布朗族群众从以前的‘打酒去’到现在的‘打工去’,从以前的‘不会干、不敢干’到现在的‘我要干、我敢干’”。
五年来,一条条硬化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一条条安全饮用水管架设到布朗族群众家中,一个个特色扶贫产业在大山里落地生根……仅以摆榔乡为例,2019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12070元。
光明的未来
“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感党恩、跟党走、奔小康!”“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不怕眼前山高,只怕心中没路。”行走在施甸县木老元乡和摆榔乡的布朗山寨,到处可见一条条醒目的标语,这更是布朗族人民源自心灵深处的真情表达。
“一谢共产党,吃饭把你想,过去缺吃又少喝,如今脱贫奔小康;二谢共产党,穿衣把你想,过去穿的粗布衣,如今品牌新时尚;三谢共产党,住房把你想,过去住在深山沟,如今搬进新楼房;四谢共产党,上学把你想,过去读书半路荒,如今求学国家帮;五谢共产党,看病把你想,过去大病无钱医,如今健康能保障。”在摆榔乡尖山村易地扶贫安置点入口处的墙体上,书写着“五谢共产党”的内容,抒发了布朗族群众感恩共产党、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我就是想让子孙后代看一看,让他们知道,共产党是如何一点一点的把布朗族人民从曾经的穷日子中扶起来的,让大家永远感谢共产党,永远跟党走。”尖山村党总支书记戴志全说。
与其他“直过民族”一样,施甸县木老元乡和摆榔乡的布朗族从“人类童年”迈进新时代,如今的布朗族群众,有了和他们的祖辈完全不同的命运,光明的未来正在向他们招手。
说起脱贫,在云南中烟援建的木老元乡木龙源现代化蛋鸡养殖场打工的布朗族妇女李有兰心潮澎湃,“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2015年,刚刚从云南农业大学毕业的张海彪抓住云南中烟对口帮扶的历史机遇,回到生养他的家乡——摆榔乡大中村,在云南中烟工作队的支持帮助下创办了农场,带着贫困群众依托地域特点发展生态养殖业。
农场采用“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市场”的运营模式,以林下养殖生态土鸡和鸭子为主业,年产值达427.4万元。到2019年,已带动124户农户发展林下规模养殖,其中建档立卡户108户。每年仅此一项,收入最高的农户可达2万元。
“让更多的群众加入林下养殖的大家庭,一起打造布朗山的绿色食品品牌,为下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良好基础。”谈到未来,张海彪的信心更足了。
“五年来,云南中烟不仅给布朗族群众带来了真金白银,更带来了先进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施甸县委书记施继平认为,云南中烟用现代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模式来实施整乡推进整族帮扶项目,用敢于担当、勇于担当的精神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给全县各级党员干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树立了榜样、增强了信心。
生活有盼头,人人笑开颜
“五年来,施甸县木老元、摆榔两个布朗族民族乡旧貌换新颜,当地在思想观念、经济发展、产业培育、居住环境、生态保护、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成为云南中烟扶贫攻坚工作最为闪亮的一张名片。”云南中烟党组书记、董事长陈卫东表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云南中烟将统筹抓好疫情防控与脱贫攻坚,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集中全力攻克最后堡垒,迅速发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日总攻行动,按照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力推进,努力为全省脱贫攻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要感谢共产党,省委政府来帮扶,云南中烟来出资,发展产业走上路!走上路!走上路!我们住上新房子,改善基础和设施,云南中烟来帮助,布朗人民奔小康!奔小康!奔小康!”
……
初夏时节,这首由施甸县布朗族群众自编自弹、广为传唱的山歌,久久回荡在布朗山乡。
五年一役,七大工程;青山作证,惊人跨越。云南中烟的鼎力帮扶、中烟人的热忱付出,布朗山寨的山记得、水记得,布朗族人民永远记得!
来源:保山统战
原标题:施甸:青山为证,一个“直过民族”的巨变
编辑:都市时报一点关注 胡楠
审核:祝小涵
来源:滇西视觉2015年以来,云南中烟公司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定点挂钩帮扶施甸县,重点对布朗族聚居区的木老元乡、摆榔乡、姚关镇和酒房乡4个乡镇、11个村的布朗族进行整族帮扶,布朗山乡实现了历史性巨变,为施甸县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初夏的施甸县布朗山寨,生机盎然。5月14日至17日,“青山为证、不胜不归——聚焦云南中烟助力脱贫攻坚”大型全媒体采访团首站走进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和摆榔彝族布朗族乡。这里生活着云南省9个“直过民族”之一的布朗族群众,他们的祖辈以狩猎为主
施甸县位于云南省西部,怒江东岸,是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的家乡,是一个集“临边、民族、山区、美丽”于一体的多民族散杂居县。全县总面积2009平方公里,下辖13个乡镇138个村(社区),其中民族乡2个、民族村18个、少数
80年代初,施甸县城还只是叫“施甸街”。县城小而紧凑,四条主街围成一个“井”字,抽根烟就可以环街一圈。轻轻翻开县档案馆珍藏的照片档案,那些被记忆之尘蒙蔽的老街渐渐变得清晰起来,透亮开来,随之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怀念。可记得,那时的你在哪里驻足,
9月4日,施甸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李芒生当选为施甸县人民政府县长,会议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胜利闭幕。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开东主持大会。大会应到代表182名,实到代表161名,符合法定人数。大会的执行主席是:马子
《云南省情系列微视频》美名系列之——保山·施甸县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位于云南省西部边陲、怒江东岸东与昌宁县接壤南与临沧市为邻西隔怒江与龙陵县相望这里居住着汉族、彝族、傣族回族等22个民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布朗族重要的聚居地(布朗族打歌)施
施甸籍第一个共产党员 段古秋施甸第一个党小组成员 常竑恩革命志士 李定 原中共保山地委书记 杨善洲善洲墓园 施甸第一党小组成立遗址(原甸阳中学)小学生缅怀革命烈士李成文优秀共产党员段定华同志事迹陈列室施甸脱贫攻坚誓师大会 姚关清平洞 施甸县
旅行是一份惊喜也是一种憧憬 今天是9月27日世界旅游日绝美的风景不只有诗和远方国庆、中秋到了你到施甸来吧我约你去这些地方打卡到施甸 | 带你去打卡3亿多年前海林檎在这里繁衍生息;8000年前的原始人类“姚关人”在这里削石农耕;700年前“契
昨天我司内部群讨论了很多话题,其他都没法公开说,只有一个基于理财原理的人生哲理可以说:投资者依靠选股择时获取的超额收益,叫alpha收益。投资者跟随市场(比如买指数基金),获得的市场平均收益,叫beta收益。
那么最后再说一下老百姓今后该如何选择理财产品,首先我想说以后的理财产品中,但凡它给你标注出来的业绩比较基准,预期最高收益等等的,比如说45%5%等等的数据,这些不代表未来以后可能收益更高更赚了,那也可能收益更低了,甚至说出现亏损了,这也不是没有,这也不是没有可能发生的。
同时,由于大城市房价越来越高,房地产在明显挤压制造业的利润。所以国家开始进行互联网反垄断,其中最重点打击的,就是“二选一”这种“切制造业蛋糕”的行为。在工资排行榜上,仅次于金融业、排名第四的高薪岗位,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公共事业单位”。
《商业银行法》是规范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准入、事项变更、业务经营、市场退出等一系列行为的基本法律,自1995年实施以来,对我国银行业的成长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从商业银行法的修改意见中可以看到,信用卡的整治已经来临,信用卡过高授信、过度催收等情况可能被终结。
他们,可能是跑法院次数最多的人,走遍各地法院、听过各类案件;他们,和法院干警一同战斗在第一线,将人民法院与人民群众一线牵;他们,出门能扛“长枪短炮”,不是在采访,就是在去采访的路上;他们,归来笔走风云,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记者看法院”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望我国金融变迁的历史,复杂而曲折。但有一条主线非常清晰,那就是由“管资金”向“调市场”转变,服务国民经济。在此过程中,有一个机构样本不能不审视,那就是新中国第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家引入外资商业银行为战略投
界动报道:虽然说企业的发展和对于市场的敏感有很大关系,但是最近两年的这种外企纷纷撤资卖股的情况,属实不常见。在刚开始的时候,国内市场布局庞大,市场资源也很丰富。众多的外企开始进入到中国市场,为国内市场发展增添了活力。但是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